【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省级文明单位标兵】

科室健康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室健康知识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与日常护理

来源:时间:2020-08-28 18:05:20点击:
【字体:

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腰椎疾病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激和压迫神经根而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腰痛、坐骨神经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腰部活动受限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持久或者严重疼痛会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比较少见的情况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如瘫痪、大小便失禁等。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95%。

病因

      1.腰椎间盘退行性变  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因。
      2.损伤  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椎间盘支撑结构的损害,加重了退变的程度。
      3.妊娠  妊娠期间后纵韧带松弛易于使椎间盘膨出,加之妊娠后体重增加,孕妇腰背痛的发生率明显比一般人高。
      4.遗传因素  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家族性发病的报道。
      5.腰骶先天异常  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半椎体畸形、小关节畸形和关节突不对称等。
      6.其他因素  腹压增加、腰姿不正、突然负重、受寒、受潮等。
典型症状
      腰痛、下肢放射痛、大、小便障碍,会阴和肛周感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神经系统反射改变为本病易发生的典型体征之一:腰4神经根受累时,可出现膝跳反射障碍,早期表现为活跃,之后迅速变为反射减退,腰5神经根受损时对反射多无影响。骶1神经根受累时则跟腱反射障碍。反射改变对受累神经的定位意义较大。

其他症状

      1.视受累脊神经根的部位不同而出现该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阳性率达80%以上。早期多表现为皮肤感觉过敏,渐而出现麻木、刺痛及感觉减退。因受累神经根以单节单侧为多,故感觉障碍范围较小;但如果马尾神经受累(中央型及中央旁型者),则感觉障碍范围较广泛。
      2.70%~75%患者出现肌力下降,腰5神经根受累时,踝及趾背伸力下降,骶1神经根受累时,趾及足跖屈力下降。

检查与诊断

      检查:腰椎X线平片、CT、磁共振(MRI)、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与诱发电位。
      诊断:CT与磁共振(MRI)检查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药物治疗

      可尝试使用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进行支持治疗。硫酸氨基葡萄糖与硫酸软骨素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全身各部位的骨关节炎,这些软骨保护剂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抗软骨分解作用。临床研究发现,向椎间盘内注射氨基葡萄糖可以显著减轻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导致的下腰痛,同时改善脊柱功能。有病例报告提示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皮质激素是一种长效抗炎剂,可以减轻神经根周围炎症和粘连。一般采用长效皮质类固醇制剂+2%利多卡因行硬膜外注射,每周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2~4周后可再用一个疗程。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病史超过三个月,严格保守治疗无效或保守治疗有效,但经常复发且疼痛较重者;首次发作,但疼痛剧烈,尤以下肢症状明显,患者难以行动和入眠,处于强迫体位者;合并马尾神经受压表现;出现单根神经根麻痹,伴有肌肉萎缩、肌力下降;合并椎管狭窄者。

日常护理

      1.保暖佩带护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来说,主要目的是制动,就是限制腰椎的屈曲等运动,特别是协助背肌限制一些不必要的前屈动作,以保证损伤的腰椎间盘可以局部充分休息。另外,腰部受寒、受潮很容易让症状加重或复发,患者可以选择既制动又保暖、透气、不积汗的高性能康复护腰来保护腰部。 

      2.注意卧具,过软的床铺在人体重量压迫下可形成中间低、四边高的形状,很容易影响腰椎的生理曲线,使椎间盘受力不均。因此,从治疗和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角度出发,选用木板较为合适。
      3.在治疗期间,患者应该注意加强锻炼,比较适合的是少量的运动,患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练功方法和运动量,合理安排练功内容。
预防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退行性变的基础上积累伤所致,积累伤又会加重椎间盘的退变,因此预防的重点在于减少积累伤。
      1. 控制体重,标准体重=身高-105(女)/100(男),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²,超过标准体重20%或BMI大于24者减少每日进食总热量。
      2. 保持良好的坐姿,睡软硬适中的床垫。
      3. 长期伏案工作者需要注意桌、椅高度,定期改变姿势。
      4. 职业工作中需要常弯腰动作者定时活动腰部,弯腰拿东西时采用屈髋、屈膝的下蹲方式,加强腰背肌训练,注意安全,避免腰椎损伤等都有助于预防腰椎间盘突出。
上一篇:周旻 下一篇:骨科疾病健康科普知识
0